柴洁 本报记者 | 潘晓娟
6月8日,随着易实精密登陆北交所,北交所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00家。从开市时首批上市的81家上市公司,到如今的200家,北交所总市值达2700亿元,累计公开发行融资405.62亿元。经过1年7个月左右的发展,北交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规模效应初显,彰显了较为强劲的发展韧性,逐步迈向了规模攻坚、功能提升的关键时期。下一步,将聚焦“改革、服务、生态”,着力增加优质企业供给、改善市场交易活跃度,打造特色品牌和比较优势,推动形成可持续市场生态和向好发展趋势。
(资料图)
阶段性成效显著,彰显了较为强劲的发展韧性。设立北交所是党中央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改革举措,丰富了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格局。整体来看,北交所200家上市公司经营保持稳健,专精特新集聚,创新属性明显,规范性水平持续提升,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彰显了较为强劲的发展韧性。
在证监会的统一领导和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开市以来,北交所锚定“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战略方向,坚持错位发展、突出特色市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北交所开市一年多来,市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稳步推进高质量扩容,北交所市场初具规模;着力建设市场功能,市场活力初步显现;多方汇聚发展合力,市场向好发展势头增强。”证监会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部主任鲁颂宾表示。
搭建了一套基础制度框架。初步构建了一套契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基础制度体系,并根据全面实行注册制的安排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匹配市场定位,准入标准与科创板、创业板保持一定差异,提供多元化的融资品种、融资方式和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实施更加灵活的股权激励安排等。
服务了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公司达2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超四成,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九成,总市值约2700亿元,平均市盈率约18倍,累计公发融资超400亿元,平均每家融资2亿元。
形成了一个股债并进的发展格局。政府债券发行业务平稳启动,实现了境内交易所服务国债发行的新突破,目前已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和国债超2.14万亿元。
一批标志性改革举措取得积极效果。北证50指数提供了市场表征和投资基准,带动发行了8只指数基金。融资融券业务丰富了投资者交易策略,目前两融标的股票71只。混合做市改善了交易质量,13家做市商为36只股票做市,贡献了做市股票成交金额的7.16%。
规模效应初显,加快形成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200家上市公司中,中小企业占比83%,民营企业占比88%,近八成企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精密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细分领域,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多元化创新形态的中小企业在北交所不断涌现。
从业绩表现来看,北交所上市公司经营质量整体保持稳健。200家上市公司2022年平均实现营业总收入7.68亿元,同比增长21.95%;平均归母净利润7152.99万元,同比增长12.12%;盈利面达92.5%,22家公司净利润超过1亿元;公司整体营运资金良好,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88.29亿元,同比增长28.27%;生产建设稳步推进,购置固定资产等投资合计支出144.87亿元,同比增长46.68%。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中小企业继续实现稳定增长,体现了较强的经营韧性。
创新驱动注入动力,“专精特新”集聚。目前,北交所已逐步涌现出一批创新性和成长性凸显的细分龙头企业逐步涌现,如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龙头企业贝特瑞、射频连接器龙头企业富士达、碳纤维原丝龙头吉林碳谷……初步形成聚集效应。这些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掌握一定核心技术,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
数据显示,北交所已有84家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占市场总数的42%,超过八成公司入选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名录,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九成。8家公司获得国家级“单项冠军”认证。
创新驱动为这些企业的成长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据统计,2022年,北交所200家上市公司平均研发支出为3556.26万元,同比增长21.26%;从专利数量看,新增专利超2600项,其中发明专利超600项。
标签: